5月28日,由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办、第一临床医学院承办的“博观匠新”南医资行成长营第六期“本草清香,巧结安康”端午编织活动在树人广场成功举办。活动将传统文化体验与资助育人相结合,吸引了百余名师生热情参与,通过外科结手绳编织、端午香包制作、竹编龙舟体验等环节,在指尖技艺中探寻医学与民俗的深度融合,为传统端午佳节注入新时代的文化活力。
艾香古韵,情系端午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艾草绵延不绝的香气更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代表与见证。志愿者们早早准备好新鲜的艾草,整齐地捆扎成束分发给参与者,师生们或轻嗅药香,或交流习俗,在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中开启文化之旅。
编织端午手绳:传统与实用交织
当外科结的严谨逻辑遇上端午五彩丝线的浪漫寓意,碰撞出独特的文化火花。同学们将手术台常用的结绳技巧转化为腕间装饰,一条条融合医学实用性与传统祝福的手绳逐渐成型。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独特的端午祝福缠绕腕间。
制作端午香包:本草芬芳蕴心意
“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香包,作为端午的传统饰物,不仅有着驱虫辟邪的美好寓意,更蕴含着本草的悠悠清香。活动现场,同学们精选布料与药材,穿针引线间,将驱邪祈福的愿望缝入香包。
巧手编竹成舟:传统技艺焕新生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龙舟竞渡是端午不可或缺的风景。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巧习竹编技艺,勾勒龙舟的精巧轮廓。在竹条的穿插编织间,感受龙舟竞渡的磅礴气势,体验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
本次“本草清香,巧结安康”端午编织活动创新采用“文化浸润+劳动实践”双轨育人模式,通过外科结手绳编织、端午香包制作、竹编龙舟体验三大实践环节,引导参与师生在传统技艺的沉浸式体验中,深刻理解医学人文与民俗文化的交融共生。活动现场,同学们不仅掌握了非遗技艺的操作要领,更在经纬交织的丝线间领悟到“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承真谛,进一步强化了作为新时代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
心得分享
第一临床医学院 鲁美杉
制作端午香包时,亲手挑选散发着淡淡药香的本草香料,穿针引线缝制。当精致香包成型,我深深体悟到传统习俗里藏着的美好祈愿与文化传承。
第一临床医学院 王沫
参与竹编龙舟活动,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看着零散竹条在手中逐渐化为龙舟模样,仿佛能窥见端午竞渡的热烈场景。这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让我深切领悟到传统技艺的深厚魅力与文化价值。
端午的清风传颂千年文明,手中的丝线串联古今智慧。此次活动让同学们通过劳动实践触摸文化根脉,那些由外科结编织的端午手绳、蕴含本草智慧的香包、象征团结奋进的竹编龙舟,不仅是非遗技艺的具象呈现,更成为播撒文化种子的载体。未来,学校将持续完善“非遗文化+医学技术”特色育人体系,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医学生的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永恒魅力,为培养兼具人文厚度与技术精度的卓越医学人才注入持久动力。
(撰稿/丁思彤;图片/温明盛蒋佳佳张宁一;审核/钟珊 刘亚蒋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