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资助育人内涵,为厚植资助育人沃土,助力受资助学生全面发展,由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办的“博观匠新”南医资行成长营系列活动正式启航。3月30日,首期活动由护理学院承办以“聆听自然密语,品读历史馈赠”为主题,组织20名受助学生走进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馆与校史馆,开启了一场科学与人文交织的成长之旅。
聆听自然密语
在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馆内,学生们跟随讲解员深入探索了这座“绿色基因库”的奥秘。馆内珍藏的20余万份植物标本,从百年古木的切片到珍稀濒危植物的完整植株,每一件展品都凝结着几代林业科研工作者的匠心与坚守。
通过“树木有情”“独树一帜”“硕果璀璨”“枝繁叶茂”四个展区,同学们在标本间穿梭,感受植物世界的奥秘与神奇,体会在自然探索中需要具备的匠人品格。
品读历史馈赠
在南林校史馆内,学生们跨越时空长廊,感受这所“双一流”高校的百年峥嵘。从清末中央大学森林系的初创,到现代生态科技的创新突破,展柜中泛黄的教案、斑驳的测绘仪器,生动诠释了“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南林精神。
同学们在南林悠久的校史文化与熠熠生辉的科学家精神中,探寻南林的厚重文化底蕴,讲解员提到梁希先生所写的《林钟》复刊词令同学们印象深刻:“林人们,提起精神来,鼓起勇气来,挺起胸膛来,举起手,拿起锤子来,打钟!打林钟!”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引发共鸣。梁先生将一生献给绿水青山,医学生更应把‘健康中国’作为使命,努力前行。
交流参访心得
参观行程结束,为增进受助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学习,两校学生们开启自由交流,分享感悟。此次交流互动作为我校“博观匠新,南医资行成长营”系列活动之一,打破了学科边界,让学生在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浸润中构建更立体的价值观。资助育人不仅要传递温暖,更要激发内生动力。通过跨学科参访学习,让受助学生既能读懂标本中的生命密码,也能领悟历史里的精神密码。
“博观匠新”南医资行成长营后续将陆续推出非遗技艺体验、专题博物馆参访等主题活动,持续搭建“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长闭环。以匠心为舟,以实践为桨,南医资助育人工程正助力学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破浪前行。
【心得节选】
护理学院 蒋雨轩
此次参访是一次精神的淬炼。南林人将水杉精神融入基因,用百年坚守诠释“匠新”真谛。未来临床实践中,我愿以水杉为师:面对复杂病例时保持根系般扎实的专业素养,遭遇医学难题时展现向阳而生的探索勇气,更要在医患沟通中传递如绿叶净化空气般的温暖力量。
感谢成长营提供的跨界学习契机,南林的水杉已在我心中生根。我定将这份滋养转化为医学道路上的恒久动能,以匠人之心精进医术,以仁者之爱守护生命。
护理学院阿依加玛丽·居麦
参与“博观匠新,南医资行成长营”参访活动,让我收获颇丰。这次参访极大拓宽了我的知识面,点燃了探索热情,也让我意识到不能局限于本专业。今后,我会利用课余参加跨学科讲座,借助图书馆的书籍丰富知识储备,主动和不同专业同学交流,锻炼思维,积极投身实践,将理论和应用结合,稳步提升专业能力,用所学回报社会。
公共卫生学院黄永亮
本次参访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与医学发展的紧密关联。校史馆中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令我尤为触动——正如医学需要培育仁心仁术的医者,林业教育也在培养守护绿水青山的匠人,二者在培育专业人才、服务社会健康的本质追求上殊途同归。临别时凝视着南林校训上诚朴雄伟四个字,我更加坚信:医者的成长既要锤炼如年轮般扎实的专业根基,也要培育如绿树般守护生命的赤子之心。此次参访收获的跨界思维,必将为我的临床之路注入更开阔的视野与更深厚的责任感。
第一临床医学院汤景硕
南林的参访则是一场科学精神的洗礼。展馆内“独树一帜”展区陈列着南林学者编撰的《中国植物志》手稿复本,泛黄纸页上的工整字迹,与标本架上挺拔的水杉枝叶相映,诠释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深意。
漫步樱花大道时,我再次想起校史中的更名故事。从“林产工业学院”到“林业大学”校名变迁背后是学科拓展与时代使命的交织。这场参访让我领悟到:无论是高校还是个人,面对挑战时既需如树木般扎根坚守,也要如新芽般破局创新。
康复医学院 张静雯
水杉是南京林业大学的象征,它高大挺拔、坚韧不拔。在游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南林的水杉精神。无论是在科研领域默默耕耘,还是在生态保护事业中奋勇前行,他们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这种精神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像水杉一样,不惧困难,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这次游学经历也将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撰稿/张晓路 蒋佳佳;图片/蒋佳佳 李忻露;审核/钟珊 蒋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