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忠奇,男,江苏淮安人,1994年3月生,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目前,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累计以第一作者(含并列)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11篇。曾获得江苏省“省级三好学生”和校“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等荣誉称号,以及2次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次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4次校学业一等奖学金。
个人事迹
歌德说:“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李忠奇同学用南医公卫人“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止于至善”的精神不断指引着自已,在祖国需要时用奉献和汗水书写了一首最美的青春之歌。
勤奋刻苦科研路上踔厉前行
李忠奇同学的研究方向是传染病流行病学,主要是关于结核病的防控。中国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每年新增病例数约80万。了解结核病的流行特征有助于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保护措施,从而遏制结核病的流行。因此,2020年底,他将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确定为环境因素暴露对结核病发病风险的影响。
通过阅读文献,他了解到结核病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提示气象因素可能与结核病的发生有关。于是,李忠奇收集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肺结核疫情的登记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开展了一项多中心的时间序列研究。由于他以前从未开展过基于多中心数据的研究,最初并不知道该使用哪种分析方法。但他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于是,他大量地搜索类似研究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手头上的数据,最终确定了合适的研究方法,即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在确定了研究方法之后,他又遇到了新的困难——他并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个模型,尤其是如何设置模型中的参数。但是这个问题也没有难倒他,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和网上的学习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他基本掌握了这个模型的原理和使用方法,顺利地完成了后续的分析工作。最后,他发现在低温、相对较高风速和较低相对湿度的环境下肺结核的传播风险较高。先前探索气象因素与结核病发病风险之间关联的研究多在单个城市进行,未考虑室外空气污染物浓度和社会经济水平等其他因素的潜在影响,且多假设两者之间为线性关联,该研究克服了以上不足。
勇于担当抗击新冠挺身而出
2020年1月28日,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当别的同学还在家里与亲友欢度春节时,李忠奇同学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作为志愿者前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由于当时人手紧缺,他在抵达中心后来不及休整,当晚便前往病原微生物检测所参与工作。在病原所,他负责的工作主要有协助收集从各地级市送来检测和复核的样本;撰写检测报告和原始实验记录;实验室外围和办公区域的消杀工作等。最初规定,所有送来检测和复核的样本必须在4个小时内出具报告。于是,李忠奇和其他志愿者商量后决定,采取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以便尽快出具检测报告。期间,最辛苦的是大夜班,每天从夜里12点到早上8点,他必须一直待在办公室,累了、困了只能趴在桌子上休息。尽管如此,李忠奇依然坚持了下来。他说:“疫情是命令,抗疫是责任,和P2实验室里的老师们相比,自己的这点辛苦根本不算什么。因为实验室里的老师们必须一直穿着厚实的防护服进行检测,期间无法休息。而且他们经常饿了只能吃泡面充饥,困了只能喝咖啡提神,自己还能趴着休息会,已经很幸福了。”
后来,李忠奇又去了应急指挥部,帮忙更新全国各地区的疫情风险等级和统计全国各省市境外输入病例及来源。在此期间,他还前往连云港市东海县参加了全省无症状感染者的血清学调查的工作,在他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老师们夜以继日的奋斗下,东海县成为第一个将样本送到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点。这次志愿者活动,他总共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奋战了94天,受到了中心领导和各科室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2021年7月,江苏省暴发了德尔塔毒株感染导致的新冠疫情,即便休假在家,李忠奇依然积极参与了抗击疫情的工作,负责临床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他与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加班加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防止重症肺炎效果的评估工作,发现完成全程接种可以有效地降低重症肺炎的风险,证明了全程接种疫苗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欲渡关山,何惧狂澜,前进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李忠奇同学不仅勤奋刻苦、善于钻研,还乐于奉献、勇于担当。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道路没有尽头,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相信通过努力,他会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