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郑智滢,男,汉族,1997年06月出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共党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20级麻醉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2022学年度),校一等奖学金(2021、2022学年度)、江苏省三好学生、校三好学生、第一临床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度南京市住培技能大赛麻醉学专业组团体第一名等荣誉。在老师的指导下,目前已发表中华系列核心期刊文章2篇(一作1篇),参与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12篇(6篇IF>10分)。其中,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著6篇(3篇IF>10分)。
个人事迹
立心立志,牢记初心使命
今年是郑智滢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7年,作为一名党员,他坚决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砥砺初心,不断在学习实践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本科期间,郑智滢同学就曾远赴千里之外的山区进行支教活动,为山区孩子带来知识与欢乐。硕士期间,郑智滢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加入南京医科大学五台校区疫情应急志愿者团体。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郑智滢一直有着较好的评价。在2022年06月的个人评比中,获得“校三好学生”、“第一临床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勤思勤行,夯实工作基础
作为一名医学生,应始终把救死扶伤放在首位。在临床工作中,郑智滢认真参与轮转科室教学查房,不放过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学习锻炼临床技能与常见病种诊治流程,获得临床带教老师的一致好评。对待病人,郑智滢更是尽职尽责,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对于病情上的疑问,好些患者都给他写过感谢信或是送上锦旗。带着这些鼓励与认可,郑智滢一直不断奋斗着。
作为一名麻醉学科专业型硕士,郑智滢已熟练掌握中心静脉穿刺术、气管插管术、动脉穿刺置管术等麻醉学专业技能。去年12月份,南京市住培技能大赛首次纳入了麻醉学专业组,郑智滢与其他参赛小伙伴们经过紧张的集训,他们最终将首届麻醉学专业团体第一名的成绩留在了南京医科大学。
知行合一,提升科研能力
虽然郑智滢是一名专业型硕士,但是郑智滢对于科研也有着十足的热情。
郑智滢刚入学在翻阅文献时了解到,目前全世界等待肝移植患者数量庞大,而供肝数量严重不足。结合我国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这一现状,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龄供肝应用于临床中。因此,分析高龄供体肝脏是否可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于此,郑智滢与实验伙伴们一起收集相关数据并且进行分析,发现使用65岁以上的供体肝脏具有可行性。经过数据整理及论文撰写,此项研究发表于《中华麻醉学》,为我国65岁以上高龄供体的器官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后来,在导师潘熊熊教授的推荐指导下,郑智滢进入实验室学习基础科研技能。在实验室前辈们和伙伴们的帮助下,郑智滢很快就掌握了相关基础实验技能,并且参与了多项实验项目工作。目前,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数量庞大且预后多数不佳,此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全身系统性疗法。郑智滢在如何改善肝癌肿瘤免疫微环境和优化TACE联合免疫治疗肝癌等方向上不断进行探索,并且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相关成果已发表在Redox biology, Acta biomateriali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等杂志上。
硕士期间,郑智滢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在今年举行的2023年江苏省麻醉学年会上,郑智滢投稿的文章参与大会优秀论文评比,并且最终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带着对于科研与工作的热爱,在未来,郑智滢将攻读南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继续在他的科研路上探索着。
善作善成,展现个人风采
入学时,为了给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增添几分色彩,抱着试试的态度,郑智滢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校园十佳歌手大赛” ,并且意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比赛的准备过程中,郑智滢庆幸自己找到临床工作栖息地的同时,还收获了一些十分珍贵的友谊。在医院工作时,郑智滢还参加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庆祝建党100周年歌咏赛”的活动,并且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在与科室里老师一起排练的过程中,郑智滢感受到了平时不苟言笑的老师们都有着十分亲和幽默的一面,从他们身上郑智滢学到了如何平衡临床工作与生活的分量。
“所有人都曾经笑我扭曲堕落,其实郑智滢真的把爱给了生活。” 寄托情感的方式有很多,郑智滢将它给了生活,而他享受生活的实际方式就是热爱音乐。在这三年中,每当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郑智滢会听一听自己喜爱的摇滚音乐,宣泄掉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继续热爱生活,绽放自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