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谢嘉桁,男,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20级整形烧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22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23年省级三好学生。累计发表多篇SCI,单篇最高被引>30次。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2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临床工作中,多次获得患者锦旗及感谢信表扬。主动参与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相关事迹被南医大公众号,健康江苏等多个平台报道。多次担任整形烧伤科年会志愿者、乳房整形年会志愿者。
个人事迹
敬畏生命医者仁心
“谢医生你好,我是一名乳腺癌患者,想咨询乳房重建”、“医生,能不能帮我看看引流管”、“医生,能不能帮我换个药···”,这是发生在晚上7点半的妇幼综合外科病房的场景。在这个“下班时刻”,属于烧伤整形外科的硕士研究生谢嘉桁的工作才拉开序幕。他刚刚协助导师史京萍教授完成了一台耗时6个小时的双侧巨乳缩小术,来不及休息,立刻回病房完善明日的手术谈话、巡视病房患者的情况并进行换药、拔管等操作。而在完成这些工作以后,还有一台乳房重建术等待着他。“小谢,17号手术间上台,患者腋窝淋巴结有转移,我们要做背阔肌重建!”——“收到!”看到导师史京萍教授发来的微信消息,他又熟练的刷开了手术室的门,消毒、铺单、拉钩、止血、缝合。此刻的手术室空空荡荡,寂静的夜里,陪伴他们的只有心电监护的“嘟、嘟”声,和电刀通电的“滴、滴”声。手术护士也笑着说道:“今天你们又勇夺下班第一啦!”。当然,是倒数“第一”。
“不辛苦”、“应该的”是他的回答。近8年的医学求索的道路上,他见证过各种病患的痛苦与无奈,目睹过形形色色的疑难杂症与生离死别,白大褂下隐藏的那颗柔软的大男孩的心,经历过无数次感同身受的苦痛,他发誓要学做一名“苍生大医”,以除病患之疾苦为此生大任。
因梦耕植于心,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不但注重书本知识,更注重实践,他的书桌上有着形形色色的“线结”,是他勤奋练习的写照;每天早上6点他准时骑车过江上班,滚滚长江东逝水,激起无数浪花,起伏跌宕,如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如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亦如医学道路上不断出现的挑战与坎坷……此情此景,激发了他心中的无限感慨:医学之路,道阻且长,生为医者,学无止境,也许无法穷尽医学世界的精奥,但一定会以有限的精力去对抗无限的疾病,以不负这青春年华,不负祖国不负时代,不负南医给予的众多的优质资源与平台……
疫情防控 挺身而出
2022年12月,随着疫情防控全面放开,大量的肺炎患者涌入医院,而此时许多医护工作者也相继感染病毒倒下,如此严峻的形势给各级医疗机构带来巨大压力。当时,谢嘉桁正在乳腺外科轮转,看到这样的情景,他和多位同学一起,主动请缨,签署了“请战书”。他仍记得乳腺外科一位同学说的话,““在这个疫情下怎么过日子?我的经验是多跟朋友在一起,用身边的小事对抗这个世界上的大事”。这使他备受鼓舞,在国家疫情防控进入全新的阶段,面对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时候,他们向组织递交请战书,申请奋战临床一线。
除此之外,他在当时还主动分担了整形外科的值班工作,为当时人手紧缺的危急形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外科病房,也用来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我们医生也常常互相打趣,说自己现在已经是半个‘呼吸内科医生’了。当时的工作确实辛苦,因为我们医务人员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带病上阵,甚至有的护士老师,边挂水边上班。在那个时候,大家都在为攻克疫情而努力,我也必须挺身而出。”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研一期间,他偶然接触到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这激发他浓厚的兴趣,这对于一个很少接触到实验室的专业型硕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那以后,他挤出时间,披星戴月、潜心钻研各种计算机语言、代码、测序数据,并尝试开始撰写第一篇论文。终于,他在2021年7月第一次收到了来自《Channels》杂志社的接收邮件,当时看到邮件后,他和朋友们热泪盈眶,激动的跳了起来。在3年的学习期间,他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Channels、Journal of Plastics Surgery and Hand Surgery等多个期刊上发表了相关研究。他在2022年4月幸运地收到了Bioengineered的Editorial Board邀请,并在5月被Hanson临床科研公众号评选为“中国黑色素瘤研究最活跃学者”之一。
经常会有师弟师妹向他咨询生物信息学的学习方法,他总是回答:“不断的重复和不断的努力,一定能获得结果。”正如他所说,在不断的重复和努力下,他成功获得了2022年学业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以及2023年省级三好学生,为3年的研究生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