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怀思悠远。总有那么一群人,让我们坚信:生命的消逝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用另一种形式延续,犹如一盏明灯,常亮于每个铭记者的心间,亘古不熄。南京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历程中,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奉献,他们中的一些人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却通过不同的形式资助、激励南医学子在追梦的道路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殆。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教育前辈的默默付出和殷切期盼。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感悟伟大精神,致敬前辈,向他们送上一份纯洁的追思。
马凤楼教授与戴汉民教授(马凤楼戴汉民奖学金创建者)
2018年公卫师生看望马凤楼教授
马凤楼教授早年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在民族危难之际,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她发起成立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个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1952年初,她参加全国首届公共卫生高级师资班进修学习,从此与预防医学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作为著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及食品毒理学专家,马凤楼是中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国家标准论证、起草、制定的最早参与者之一,也是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发起和创始人之一。1999年马老与老伴戴汉民教授捐出近乎其全部积蓄,设立“马凤楼戴汉民奖学金”,用作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的奖学基金,激励了大批预防医学学子刻苦学习,勇攀科学高峰。2014年,马凤楼和丈夫又倡议设立“公卫人励学基金”,并要求将“马戴奖学金”纳入其中。基金成立后,她带头捐资40万元。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公卫各届校友和教职工纷纷捐资,目前基金已超过百万元,成为凝聚历代公卫人意志的标志。在每年毕业离校前,受助学生会自发前往学校家属院,看望马老和戴老。如今二老虽均已逝世,但是学子的感激之情,依旧如黄河之水而滔滔不绝。
马凤楼戴汉民奖学金获得者感言:
公共卫生学院 2020级 冯逸菲
马戴二老爱党爱国、忠诚事业、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引导并激励着我,虽然二老已经离开,但吾辈后继,相信新一代公卫人可以不负所托,接下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大任。
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 蒋吟月
马凤楼、戴汉民教授肩负“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使命,积极投身卫生事业,家国情怀始终不渝,资助并激励无数南医公卫人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止于至善。我会感念马老戴老,热爱自己的专业,并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未来相联系!
陶欣伯先生与刘光藜女士(伯藜助学金创建者)
2013年陶欣伯先生与我校陶学子在一起
1991年,年逾古稀的陶欣伯先生携夫人刘光藜女士再次踏上返乡的征程。从青丝到华发,传奇老人陶欣伯的一生经历了太多沧桑。1916年12月,陶欣伯先生出生于南京市江宁县横溪乡。1937年抗战爆发后,先生远赴越南,从事物资运输工作;1938年转至缅甸,参与滇缅公路运输工作。1978年,中国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国内事业百废待兴,陶欣伯先生在祖国最需要之际,毅然决然选择回国发展,助力中国经济建设和慈善事业的发展。陶老坚信,教育是立国之本,青年是国家的未来。2006年,陶欣伯先生在家乡南京创立“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设立“伯藜助学金“,旨在帮助更多家境贫寒的有志青年圆梦。“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陶老在陶学子的心中播下求知、善学的种子,引导他们茁壮成长,成为肩负民族复兴使命、建设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陶学子们始终将陶老的殷切嘱托铭记于心,立志成才,不误大好时光,不负先生教诲。
伯藜助学金获得者感言:
第二临床医学院2018级 王健
有些人总让我们感觉到他们没有生老病死。我总感觉陶爷爷刘奶奶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关注我们的成长。是他们深刻地影响了我,从陶爷爷的自传中,我得到鼓励和启发。我在大学期间不断尝试、发展、提高,也义无反顾地想为社会、国家多做些事情,让自己尽量向您靠齐。
在大山深处陪伴孩子们的时候,我好像能感受到陶爷爷刘奶奶对我们的感情:那是一种纯粹的美好期待。陶爷爷刘奶奶期待着我们,我期待着孩子们,希望我们都能成人、成才、成业,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国家有用之人。请陶爷爷刘奶奶放心,我们定会怀着您们的遗志,继续兴致盎然地与世界交手、一直走在充满鲜花的路上,我将会把此生奉献于中国医药事业发展,我将永远铭记您们的教诲!
口腔医学院2020级 兰浩
又是一年清明,小陶们仰望着春天的星空,找寻着属于陶爷爷刘奶奶的那一颗星……
清明是心头的一缕烟,烟中飘荡了无尽的思念;清明是心头的一只船,船上满载着浓浓的牵挂,多少触及不到的人和事,已渐渐远去,多少不离不弃的亲情,都成了追忆和怀念。
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遇见伯藜,成为小陶,一切恍若昨日。时光仍在前进,生活还在继续,日月轮转交替,其实,陶爷爷和刘奶奶一直都在,做每位陶学子夜空中的启明星。
唐仲英先生(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创建人)
2017年我校获奖的“小唐人”们向唐爷爷赠送礼物
“得诸社会,还诸社会”是唐仲英先生奉行一生的立世准则,也是先生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唐仲英先生自1950年远渡重洋、赴美留学,之后白手起家,创办了世界知名钢铁企业——唐氏工业公司。然而,无论是名利金钱还是身份地位,都丝毫不曾沾染过先生昭如日月的初心。唐仲英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先生认为,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环节,德育又是教育中的关键。1998年起至今,唐仲英先生先后在国内多所高等学府设立“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这也是国内第一个以”德育“命名的奖学金,迄今已资助上万名品学兼优、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寒门子弟。怀揣着对人民的赤诚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唐仲英先生数年如一日地始终秉持“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坚定信念,甘做祖国教育事业的“点灯人”,点燃了希望的明灯,照亮了千千万万个青年学子的求知之旅。“推己及人,薪火相传”。每一届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获得者在铭记先生教诲的同时,也在以实际行动秉承先生遗志。
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获奖者感言:
基础医学院2021级 千蕊喜
清明将至,我们深切缅怀唐仲英先生。唐爷爷的一生是无比光辉的一生,他成立唐仲英基金会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鼓励学校成立爱心社,让更多学子有机会参与公益,感知公益的快乐与幸福。我也有幸通过唐爱切实感受到爱心与公益的力量。唐爷爷是无比伟大的,我们会将他对人类和社会无私回报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药学院2021级 刘雨竹
有幸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让我充满了感激和自豪。不仅是因为这笔资金的支持使我在学业上更有信心和动力,更因为唐先生的恩赐让我懂得了“奉献爱心、推己及人”是一种很重要的价值。唐先生对教育和公益的热爱、对学生的支持和关怀都教会了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努力为社会做贡献。唐先生对于教育和公益事业的无私奉献和伟大贡献将永世难忘,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向前。
陈家震教授与蒋慧权教授(陈家震——蒋慧权校友奖学金创建人)
陈家震教授生前与学生在一起亲切交流
陈家震教授,我国劳动卫生学专家,教育部颁布的首批硕士生导师。1946年就读于国立江苏医政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前身),毕业分配留在卫生系任助教,1955年6月随邵象伊教授、欧阳壬官副教授到山西医学院任教。1983年担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和党组书记,1988年至1990年任南京医学院党委书记。蒋慧权教授,1954年毕业于南医大临床专业,是国内知名的检验核医学专家。2014年,陈家震教授和夫人蒋慧权捐资设立陈家震——蒋慧权校友奖学金,二老选择以这种方式回馈母校的教养之恩,帮助更多南医学子成长成才。陈家震教授曾说:“在高等教育殿堂,要不骄不躁,不停顿地拼搏和攀登,才能达到希望的彼岸。”如今,每届陈家震——蒋慧权奖学金的获得者,都将二老视作医学领域的楷模和人生道路上的标杆,以激励自我、砥砺前行。
陈家震——蒋慧权校友奖学金获奖者感言:
医学影像学院2019级 张东淼
很荣幸能够通过一年的努力获得南京医科大学“陈家震——蒋慧权校友奖学金”。在为这份荣誉感到喜悦的同时,我也想对两位教授表达崇高的敬仰和由衷的谢意,感谢您的慷慨与厚爱!
对我来说,两位教授既是校友,又是师长;既是榜样,又是指引前行的明灯。若非获得陈家震-蒋慧权校友奖学金,我永远也不会如此深刻地理解老先生的殷切希望。我会以师长为榜样,争取以优异的表现回馈母校,为实现个人理想,为奉献祖国医疗卫生事业而不懈奋斗!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年级 张恒之
陈家震教授毕生致力于祖国的卫生学建设与教育事业,福泽山西、江苏两地百姓。在上世纪条件艰苦、国内尚缺乏相关经验的情况下,陈家震教授毅然扎根祖国劳动卫生领域,主编的全国首本《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被公认为学科经典。
陈家震教授的一生是心系人民的。劳动卫生,是早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但却切实关乎亿万劳动人民健康的重要学科;而医学教育,则是祖国医学界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根本所在。陈家震教授在劳动卫生和医学教育领域扎根、坚守、探索,为的是祖国劳动人民能够健康快乐、祖国医学界能够不断蓬勃发展,是真正的为人民奉献、为人民服务。
陈家震教授生前鼓励我们,要为奉献祖国医疗卫生事业而不懈奋斗。我们将牢记陈家震教授的嘱托、学习陈家震教授的品格,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砥砺前行。
秦志红老师(志红奖学金因纪念其而创建)
秦志红老师生前与学生交流中
秦志红老师,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南医人。她是同学们眼中温润谦和、博学慈爱的好师长;她是老师们眼中勤勉踏实、细致认真的好同事。从教二十三年中,秦志红老师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学术上,秦老师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教学上,秦老师循循善诱、一丝不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秦志红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鞠躬尽瘁、恪尽职守,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12年3月11日,在与病魔抗争了八个月之后,秦志红老师因病情恶化不幸病逝。“既然人只有一辈子,工作占了半辈子,那么就像谈恋爱一样,找个自己深爱的吧!” 这是秦老师生前最喜欢的话。为纪念秦志红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传承、赓续志红精神,外国语学院设立“志红奖学金”,以激励学子加强自我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
志红奖学金获奖者感言:
外国语学院2020级 孙可
大三上学期,我有幸获得了学院志红奖学金,倍受鼓舞。相较于荣誉,我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秦志红老师的崇敬之情。秦老师对待工作勤恳负责,带领12人的教学团队承担着28门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即便如此,秦老师也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兢兢业业完成每一项工作。她关心呵护每一位学生,用生命书写了师德华章。秦老师认真负责的精神,会成为我人生路上的灯塔,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外国语学院2020级 陈佳怡
秦老师是我们永远的老师。我们将传承她的美好品质,卓越追求,成就自己的芳华。我们将牢记每一位像秦老师一样的恩师,庄严地迎接每一节即将到来的课堂,尊重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卓越成长。
清明节即将来临,学校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致敬前辈、寄托哀思,进一步坚定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凝聚青春力量。
3月25日,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常务副部长、研究生党工委书记、人民武装部部长徐霞、伯藜学社指导老师蒋佳佳与18名陶学子代表一同来到南京江宁陶氏墓园参加“伯藜助学金”捐赠人陶欣伯先生及刘光藜女士夫妇的清明祭拜活动。
3月27日,外国语学院举办“深切缅怀恩师 传承志红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老师讲述、学生发言、集体诗朗诵,深情回忆与秦志红老师共事时光的点点滴滴,赞美秦老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英语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高尚精神。
3月30日,为感念马凤楼教授、戴汉民教授一生为公共卫生医疗事业和教育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学院组织举办“倾囊无悔助桃李,发奋图强忆恩师”马戴追思会。会上播放了“第六届感动南医人物”马凤楼教授的纪录片,同学们踊跃发言,表达对马老戴老的感激之情,说出自己的人生理想,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以此不辜负二老的奉献与期望。
缅怀思悠远,春风绽新来!每一次奖助学金的颁发,都是伟大精神的传递与接续。南医学子将牢记前辈嘱托,将这份期望深埋于心底,以勇毅笃行的态度、奋发向上的姿态,用心耕耘,成就属于自己的璀璨生命。
(撰稿/倪凤妍 程青曼 陈文文 钟珊 图片:各基金会、各学院 审核/徐霞 张晓娜 高兰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