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医”“统”相融的践行者|校长奖学金风采展示
【个人简介】
潘璐璐,女,汉族,中共党员,2001年9月出生,南京医科大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专业2019级学生,学业成绩位列专业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省级三好学生等一系列奖项和荣誉。大学期间,她参与各项学术竞赛和科研课题,共获得五项国家级奖项,目前共有4篇文章已发表或待发表。
【先进事迹】
学业成绩:夯实基础,寓学于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都要有合理的规划,学习也是如此。与所有平凡的同学一样,她一天的学习时间与精力也都有限,为了协调好课业与学生工作、科研竞赛,她为自己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大到大学四年的目标,小到每一周每一日的任务规划,都记在随身携带的记录本上。严肃对待每一门课程,认真听讲勤做笔记,当天的课尽力在当天回顾总结,以一周为时间节点进行复盘,力求做到日清、周清,不让疑惑越积越多。
她认为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对专业以及所学知识的热爱与认可。心底的认同感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驱动力。此外有效合适的学习方法也能事倍功半,但是方法再好,不适合自己也不能长久坚持,对她而言,高效学习重要的是专注、自律、有规划。
同时她也乐于分享、寓学于教,积极解答班级同学的疑惑,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料。教授他人是一个从“理解”到“内化”的深入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不仅加深知识的理解更能促进班级同学的学习。
科研竞赛:行路致远,多元成长
同时不囿于课堂知识的桎梏,跳出舒适圈,才能突破自我。因此她在大二具备基础的统计学知识后,主动联系本科生导师,参与组会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研究生阶段的统计知识和编程软件,广泛学习专业各个方向的知识,在队列研究、遗传统计、临床试验方面均有涉及,同时积极参与学术竞赛,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医学问题。
在队列研究方面,她运用统计学模型,基于大型队列人群的研究数据,分析生活习惯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联,目前两篇中文文章已投稿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卫生统计》,其中一篇已被收录,另有一项课题已完成分析并撰写英文SCI,正准备投稿,3篇文章均为第一作者。在组学研究方面,她加入老师的课题项目,和项目队友合作,关注遗传变异位点与癌症发生共性之间的关系,运用统计学工具,构建了风险基因评分,在个体水平上预测癌症的临床表现。研究成果已发表一篇英文Sci。此外,她们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在外部数据库中进一步证明了其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作用以及跨种族下的预测,在生命科学大赛和统计建模大赛均取得了国家级三等奖。在临床试验方面,她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参加数据分析大赛,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试验问题,在全国高校SAS数据分析大赛中,基于数据探索乳腺癌的风险因素并评价试验药物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最终在700多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队伍中脱颖而出,取得全国第七名,是学校当年参赛队伍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在首届DIA全国高校数据分析大赛中,她与队友基于真实世界复杂情况对III期心血管临床试验进行模拟,最终取得了全国亚军。
科研竞赛带给她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奖项名次而是人格的塑造与内心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习到了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团队的成长与个人的成长紧密相连,良好的团队协作才能提高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她认识到我们不仅仅是以个人身份生活,而是与所处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在药企的合作课题和生物统计年会上,她对中国医药研发事业和统计师的责任与定位有了更深的了解。一名优秀的统计师除了要熟练掌握统计学知识和分析软件之外,更需要具备持续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她选择医学研究中的统计方法这个方向,在复旦大学继续理论方法研究的学习。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将统计方法融于医学研究问题,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作出突破与贡献。
志愿科普:青年使命,爱心奉献
培养出色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注重自己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应当成为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建设有高度热诚与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劳动者。尤其身为一名党员,更应当以身作则承担青年使命。
因此她在入学初便加入了校级环保类专业性社团:青源协会,成为了环境与健康科普员的一份子。秉持着环境保护与健康促进的协会宗旨,在校内外举办了20余场志愿科普活动,她带领着社员们进中小学、社区、敬老院等场所向社会群体科普环境污染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呼吁大家关爱自身健康,关注周围环境,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她作为社员和指导老师沟通的桥梁,发掘举荐社团的优秀同学组织报名各项科普竞赛和科研学习活动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竞赛和科研的作品在多元化的平台上进一步向大众推广科普知识,也更为后续的科普知识宣讲提供了更为专业性的指导。因社团多彩的活动和丰硕的成果,协会曾取得“校十佳社团”、“优秀协办单位”等荣誉称号,她本人也曾获得“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组织者”的荣誉称号。
于她而言,三年的大学时光给她带来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思考的习惯、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人文情怀的积淀。这些能力、习惯与精神,将是她未来前行道路上最好的行囊。
师长点评
潘璐璐同学非常重视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大一开始即参与到老师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具备较强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尤其擅长用计算机编程和算法解决医学问题,具备一定的科研经验;同时不放松课堂学习,成绩优异。
--赵杨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