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

勇于尝试,追寻热爱|校长奖学金风采展示

发布者:资助管理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2-14浏览:浏览次数:419

勇于尝试,追寻热爱|校长奖学金风采展示

【个人简介】

郑子洋,中共预备党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20级学生,2021-2022年度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学生会主席、20级临床医学15班团支书、江苏省东台市大学生驻外团工委副书记。他全面发展,学生工作表现优异,获评校本科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多次参加创新比赛,获“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一等奖、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一等奖等;积极参与临床技能大赛、疫苗接种、校运会等数十项志愿活动,获评校优秀青年志愿者、“三下乡”先进个人等。

【先进事迹】

勇于尝试,追寻热爱

郑子洋的外婆曾是家乡的赤脚医生,耳濡目染之下,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疫情之下,无数白衣战士冲锋在前,令他备受感动,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后来,机缘巧合之下,他走进了南京医科大学的大门。
    郑子洋担任第二临床医学院的学生会秘书部负责人期间,经常写策划、组织活动、收集例会记录,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他之后担任学生会主席奠定了管理基础。他认为无论担任何职,都需要很强的统筹安排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样才能将一个个项目完美落实。初入大学时,郑子洋同很多学生一样好奇又茫然。那时他参加了很多社团、组织,认为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学医之路伊始,也许并不清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参加各条线的活动,正是一个探索自己专长所在的奇妙旅程。

“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郑子洋还爱好打羽毛球,加强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放松身心,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每周,他都与朋友相约去打几场羽毛球。球场上肆意挥洒的汗水,充满生命力的写意与欢畅。

学习有方,思维碰撞

大学中多姿多彩的活动固不可少,但身为医学生,从医、做科研都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郑子洋强调,相比高中,大学生更加依靠自学能力,应该形成一套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医学知识浩如烟海,郑子洋认为要善于运用理解记忆的方法。“死记硬背”有时的确很必要,有的知识点需要不断重复记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若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医学生各个阶段所学的知识环环相扣,在一开始打好基础,对后面深入的探讨研究大有裨益。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还要学会提炼精华,在备考时利用好书本上的大小标题,整理思维导图。郑子洋经常做整理,每周末都会抽出时间,回顾一周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形成他对每门学科的认知体系。

郑子洋认为,学会自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他还推荐与身边的同学多交流。因为每个人对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互相切磋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让自己对于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踏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多次斩获奖学金。

开拓视野,行稳致远

在大学,打破信息差十分重要。郑子洋认为,大学生需要学会拓宽自己消息来源的渠道。他通过学校通知群、超星平台和各类微信公众号,了解到很多活动机会。

怀着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郑子洋积极报名参加各类比赛。很多时候,比赛的过程辛苦而忙碌,但这些难忘的经历让他开拓了视野,不会只拘泥于眼前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是走出去,接触到更为宽广的天地。在一次次的团队合作中,他受益良多:大一在各种组织中,栽种下经验的种子,到了大二、大三,那些种子生成了丰富的底气与自信,让他面对各种比赛,游刃有余。他在20余次的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专业技能赛事中,多次斩获大奖。
    不仅如此,他还广泛参加志愿活动。通过志愿活动,他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见解。“三下乡”“返家乡”“母校行”等各类实践活动中,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他作为学院“心”火“乡”传志愿服务团队创始人之一,打造了江苏省“三下乡”优秀团队,并完成了校级优秀调研报告。他以东台市大学生驻外团工委副书记的身份,合作组织“暖冬行动”、“梦想小屋”改造计划回访等一系列“返家乡”社会实践,在东台当地取得了高度好评。他把元气满满的大学生形象,牢牢映射在家乡人们的脑海之中。

令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志愿活动是“临床医学专业水平测试”,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提前了解相关情况和一些注意事项。为了这次活动,挤出休息时间,付出诸多精力。从早到晚,身心俱疲。但活动圆满结束的那一刻,内心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让所有疲惫烟消云散。他说,越努力,越幸运,一切都值得。

郑子洋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也许,他不能成为最优秀的那个人,但有志者事竟成,他一定会朝着最优秀的方向,不断前进!

 


返回原图
/